10月19日,在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专题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处处长刘书强介绍,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散、多样,没有明确的排污口,污染呈现时间上的随机性、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污染上的多重性,治理难度大,下一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将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指导,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最大限度消减农业污染负荷。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推广好南乐县经验。南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率先建成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源信息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相结合,农废资源化利用与培育静脉循环产业相贯通,初步构建起“农头工尾”“接二连三”的县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已成为该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底色,有效推动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为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样板。我们这次召开现场会就是观摩学习、推广经验,让“南乐样板”在全省落地见效。抓好试点示范引领。“十四五”期间,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计划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在全省选择10个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大、存在水环境质量超标风险、具体一定工作基础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模式,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督管理体系,为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监管指导工作提供支撑保障。目前考虑在黄河流域的滑县、封丘,长江流域的邓州、唐河,淮河流域的开封市祥符区、新蔡、永城、潢川、郸城和海河流域的南乐县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县(市、区)要在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建立评估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年年底前,试点县(市、区)要基本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督体制,初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网络,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绩效评估体系;到年年底前,试点县(市、区)农业生产布局要进一步优化,化肥农药施用大幅消减,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形成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模式,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和土壤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显著降低,为全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与监管路径。突出抓好重点工作。我省种植业、养殖业点多面广,全面治理难度大。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环境敏感区、种植养殖业规模等基础数据,我们将全省划分为30个优先治理、60个重点治理、个一般治理三种类型县(市、区),实施差异化目标和治理措施。同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以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饮用水水源地、各类自然保护地、各类干流和重要支流沿线及村庄周边为重点优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排查整治以上区域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弃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固体废物乱堆乱放、畜禽养殖废水废液和水产养殖尾水乱排情况。紧盯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中央环保督察举报件、群众反映强烈、媒体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