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记者从中国政府网获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已经公布,河南新增62处国保单位,濮阳增加了3处,分别为濮阳县迴銮碑、南乐史官遗址(仓颉陵)、范县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加上此前已有的5处,濮阳已有国保单位8处。
一次性增加三处国保单位
记者在名单上看到,第八批国保单位共处,另有50处与此前已核定公布的国保单位合并。从类型看,包括古遗址处,古墓葬30处,古建筑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处,其他12处,入选文物较多的省份有山西、河南、浙江、安徽、湖南。其中,河南共有62处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入选的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其中3处来自濮阳。他们分别是濮阳县回銮碑、南乐史官遗址(仓颉陵)、范县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其中,南乐县史官村的史官遗址,在全国处古遗址中,序号为81;编号为8——1—,位于南乐县,列在“古遗址”板块;回銮碑序号为,编号为8—0—4—,位于濮阳县,列在“石窟寺及石刻”板块;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序号为,编号为8—0—5—,位于范县,列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板块。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杨明轩介绍,一次性入选3处国保单位,堪称濮阳一件大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70年时间,濮阳一共入选5处国保单位,现在一次性增加了3处,对濮阳的意义很大,再一次体现了濮阳历史文化的厚重。
史官遗址
提及史官遗址,不少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若提及南乐仓颉陵,濮阳人估计没有不知道的。实事上,史官遗址就是仓颉陵遗址。由于国家文物局有规定,遗址一般要用所在地方的村名命名,仓颉陵位于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故称史官遗址。
仓颉陵遗址文物构成包含环壕聚落遗址、仓颉陵墓(明·浮雕石柱、明·三教之祖碑、明·万圣之宗碑、明·仓颉画像石、明·王启聪施银碑、清·补修仓陵祭田亩数碑、清·重修仓颉墓石坊及墓祠记碑),保存现状较好。保护范围以现有围墙四面各扩7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边外沿各向外扩80米。
仓颉陵古文化遗址,位于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原名吴村),遗址平面呈近圆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因其上建有传说时代黄帝的史官、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而得名。年秋原安阳地区文管会到仓颉陵调查,确认系一处古文化遗址。年9月在陵北侧挖一处7x3米的探沟,试掘证实该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的古代遗存,出土有仰韶文化的红陶钵、盆、壶和龙山文化的鬲、高领罐、骨锥蚌刀等。以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是研究豫东北地区考古文化序列的重要遗址。
出土器物的形制特征显示,仓颉陵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主要是后岗类型遗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文化面貌与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近同,当属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遗存主要是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文化面貌与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遗址龙山文化同期遗存相似,当属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商代文化遗存叠压在环壕及其内的龙山文化遗存之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该遗址分布范围最大时期,其文化面貌与安阳殷墟晚期遗存相同,当属殷墟晚期文化遗存。试掘和钻探结果说明,仓颉陵遗址是一处研究晋冀鲁豫邻境地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遗址。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文物构成包含刘邓首长驻处、后勤保障司令部及附属单位住地,保存现状一般。保护范围以刘邓首长住处为主体,沿后勤保障司令员段君毅住处、警卫处、马厩、后勤被服厂旧址四周15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25米。
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白衣阁)革命旧址位于范县新区南约2.5公里的白衣阁乡白衣阁村,该村位于南临黄河,北依金堤之间的滞洪区,北大街东段路北。解放战争时期(—年6月30日)。年9月27日,晋冀鲁豫党委、行署,军区司令部驻此,刘伯承、邓小平在这里居住、办公。
年11月初,参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各部从黄河南岸回师濮范中心区。太岳、太行、冀鲁豫、冀南各军区首长也集结到这一带,驻扎在以白衣阁为中心的农村。年11月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在濮县白衣阁村召开部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邓小平政委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刘伯承司令员作《关于战术问题》的报告。会上总结了4个月以来的作战经验,阐述不在“一城一地得失,不分兵把口,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寻敌弱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原则。
白衣阁革命旧址,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首长住地,也是野战军司令部机关所在地,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休整和战勤的重要后方基地。刘邓首长在这里是制定强渡黄河天险的作战计划,年6月30日,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余万人在东起张秋镇,西至濮县余公里的宽大多路出击,一举突破黄河防线。随着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胜利,七战七捷,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此拉开了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的序幕。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迴銮碑
迴銮碑文物构成包含迴銮碑,保存现状一般。文物保护范围以御井为座标点,向东66米,向西66米,向北140米,向南8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自文物保护区边界向四周各扩20米。
迴銮碑位于濮阳县城关镇御井街,又称“契丹出境碑”,是历史上宋辽“澶渊之盟”的实物见证。年6月20日(公布文号:豫文物字第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迴銮碑和御井)。迴銮碑原碑系青黑色石质,碑首遗失,立碑,龟趺。该碑毁于明代,现仅存上部一段,整修后高cm、宽cm、厚32cm。碑阳刻《契丹出境》诗全文。《契丹出境》诗全文计60字,现仅存上部31字,为阴刻行草书体,字大如掌,字体秀丽,气韵流畅。碑文为《契丹出境》诗,传为宋真宗所赋,由宰相寇准亲书。
宋真宗景德元年(4年)闰九月,辽圣宗和萧太后以统军兰陵郡王萧挞览、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努为先锋,率军二十万大举南下,直抵频临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濮阳)北城,威胁汴京。宋君臣大惊失措,或议弃汴南逃。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逃金陵;签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逃成都,同知枢密院事寇准则反对迁逃,坚决主张抵抗。并力促真宗亲临前线督师抗辽,真宗勉强御驾亲征。“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观军势”,寇准与大将高琼力争固请,真宗勉强渡河,至澶州北城。当真宗登上北城门楼,一时军情振奋,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而契丹兵十分恐惧,不能成列,宋军乘势痛击辽兵。后双方相持十余天,辽大将萧挞览被射死,辽兵后退,辽乃遣使求和。真宗怯懦,借口“曲已安民”便不顾寇准等主战派的反对,遣王继忠与辽媾和。议定宋每年送辽绢二十万匹,白银十万两,这就是所谓的“澶渊之盟”。
迴銮碑碑是记载“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仅存的实物。碑南有宋代古井一口,为宋真宗驻跸澶州时取水井,故名“御井”。年,契丹出境碑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历有修葺。
濮阳国保单位已增至8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中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申报原则为:价值优先,突出强调文物在中华文明中的标志性地位和全国性意义;突出重点,以完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体系结构、填补空白为主;确保质量,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截至年10月16日,国务院已公布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处。
此前,濮阳已经有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戚城遗址、唐兀公碑、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濮阳卫国故城、西水坡遗址。加上此次被确定的3处,濮阳已经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濮阳已入选的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戚城遗址:位于濮阳市区,为春秋时期卫国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春秋时期各国诸侯曾在这里进行了7次会盟。地上的部分为周长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现存城址内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城门、宫殿基址、道路、夯土台、水井等遗迹。出土有龙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残片,商代灰陶细绳纹鬲、大口尊等陶器残片,以及周代、汉代等不同时期的遗物。
2、唐兀公碑:位于濮阳县杨什八郎村南,上刻“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碑文记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是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通高3.2米,身高0.7米见方,下端每面浮雕斗拱三垛,盝顶,碑码上圆下方,仰莲底座,这样盝顶莲座镂雕,造型奇特,隽秀雅致,现已罕见。
3、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抗日战争后期,这里驻扎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首脑机关,中央首长的最高指示在这里得到贯彻落实,冀鲁豫军区的具体作战计划在这里研定。邓小平、黄敬、宋任穷、杨得志、王宏坤、杨勇、苏振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浴血沙场、捍卫中原!
4、濮阳卫国故城:位于濮阳市濮阳县东南五星乡高城村南,是周代时期的古城,面积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卫国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商代时期就有了。据历史记载,卫国故城消失于汉代的一次黄河决堤,一次性埋入地下。据分析,地下应有保存完好的古城池结构布局,是非常难得的文化遗存,具有重要文化及考古价值。
5、西水坡遗址:位于濮阳市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为新石器时代经东周至汉代的遗址。年5月,在西水坡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鉴定,距今已有多年,其中龙的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龙形象,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