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南乐县这位老支书的事迹登上河南日报
TUhjnbcbe - 2025/2/12 18:44:00
                            

老支书42年“治村经”

——南乐县城关镇西街关村走访记

6月29日傍晚,在南乐县城关镇西街关村,村委会大院热闹非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迎“七一”建党节文艺晚会精彩上演,歌曲《好日子》《永远跟党走》,唱出了乡亲们的心声。村民自豪地说:“俺村有个好支书领着大家干,现在这生活真是笑着过,唱着过。”

让村民称赞敬重的好支书叫常更立,共和国的同龄人,今年是他担任西街关村党支部书记的第42个年头。在他的带领下,村集体收入从负债87元到年突破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元到1.8万元。村里先后摘取“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余项,连续20年没有一例上访,没有一起重大案事件。“人人思发展,户户比文明”在这个村体现得淋漓尽致。老支书有啥治村法宝?近日,笔者走进西街关村一探究竟。

“干部走得正,群众才拥护你”

天下最难,难于上青天;百官难当,最难为村官。常更立却届届连任,一干就是40多年。这听上去着实不可思议,甚至还引发了一场“暗访”。

自打西街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各地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去年夏天,一个外省考察团进村以后,听说常更立已经连续干了41年村党支部书记,惊讶之余不禁心生疑窦。这村子地理位置四通八达,人口又多,岂是好领导的?莫不是有宗族势力在背后撑腰?

带队干部一边客客气气地参观考察,一边暗中安排随行人员调查村里常姓人口的所占比例。暗访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在这个多人的大村里,常姓人口不过40人,还不到总数的零头,家族里除了老常这一个村干部,没有一个当官的。

“势单力薄却能稳如磐石,老常,你真是了不起啊!”临走时,带队干部紧紧握着常更立的手,敬佩有加。

其实,因为年龄原因,常更立曾不止一次向组织上递交辞职报告,但一次也没得到批准。村民说:“老书记一心为公,我们就想跟着他干。”年,河南省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72岁的老常再次高票当选西街关村党支部书记。

“能把大家伙儿团结这么好,您有啥秘诀?”不止一个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常更立的回答是:“没有啥秘诀,我始终坚信,干部走得正,群众才拥护你。”

年,南乐县实施城中村改造,西街关村列入改造计划。建新村、划分新宅基地时,位置有临街的,有不临街的,如何分配?常更立带领村“两委”召开动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征求群众意见,制定规则并张榜公示。

党员干部带头,先拆自家屋,第一天就拆迁户,全村户15万平方米宅基房屋,15天全部拆完,没有一户群众闹意见。

抓阄大会那天,原定早上8点开始,凌晨3点就有群众去排队。在现场,村民发现,全村党员干部包括预备党员,都戴上了党员徽章。结果公布,村“两委”没有一个人分到临街位置。公正透明,不言而喻。

村委会门口,经常停着一辆辨不出牌子的自行车,车架已经掉漆,车身多处生锈。

“这是老书记的车,骑十几年了。”村委委员李战胜说,看老支书一把年纪还骑着车东奔西跑,太辛苦,大家曾经商量给他配辆小汽车,却被老支书训了一通。“公家的钱不能方便我一个,再说,镇政府、县政府都离得不远,平常我就在村里转,坐啥汽车?这事今后谁都不准再提!”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有了常更立作表率,在西街关村,无论是抗洪抢险、疫情防控,还是义务劳动、无偿献血……党员干部都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在最前面。

“党员干工作,就要为群众办实事”

“一年带领大伙干成一件事,一年迈上一个台阶。”村委会委员王敬国说,当初常支书任职的时候给村民的承诺他至今记忆犹新。“实际上,在常书记带领下,我们村这几十年来,一年可不只干成一件事、上一个台阶,而是每年干成好几件事、跨好几个台阶。”

村集体经济没有收入,党支部只能是有想法没办法,常更立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爱学习勤思考的他敏锐抓住改革开放的好机遇,从建立全县首个农贸市场开始,相继创办汽修公司、建筑公司、装修公司、服装市场等。如今,村集体有数十家企业、上百间门面房,固定资产达2.3亿元,集体收入每年超过万元。

为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村里为每家免费接通有线电视和宽带,每人每年补贴新农合保险费元,每人每月发放5公斤面粉,补贴5吨水、5度电;对考上高中、大专、本科的学生,分别给予至0元不等的奖励;连续3年给村民分红,并逐年提高金额,目前人均分红元。

最近,在村西北角一块闲置地上,投资0万元的创业园区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中,园区旁边,投资多万元的标准化幼儿园一层已经竣工。村委会隔壁,投资万元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村里还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房、青少年科普体验馆,公园、超市、影剧院……在西街关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尊老爱幼、崇文重教的事,一件件一桩桩,都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如今,村里90%以上的群众拥有致富项目,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写在西街关村人飞扬的眉梢。村民邢华强自豪地说:“原来‘小康村’只是我们搬迁新居时起的一个名儿,现在我们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西街关村的今天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村民忘不了,20多年前,常更立唯一的儿子下班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当时,村里几个建设项目正在紧要关头。丧事简朴,仅仅三天,常更立就出现在工地上。虽然他干劲儿丝毫未减,可是,村里的晚辈发现,“叔一下子多了很多白发……”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党员干部干得怎么样,分量有多重,老百姓都眼明心亮。

6月13日一大早,常更立正在办公室忙碌,82岁的村民刘大娘走进来。

“更立,忙着呢!”

“老嫂子,天这么热,您咋来了?”“你给咱村出了这么大力,我没啥送给你,编了一顶帽子给你遮遮太阳。”大娘说着,递上一顶崭新的草帽。

常更立赶紧上前接过帽子,连声道谢,不由得眼角泛红。

“人人都参与,树正气聚能量”

“村里事怎么办,群众说了算,工作行不行,让群众评一评……”这是西街关村盘鼓队的唱词,也是村里“四议两公开两监督”制度的真实写照。

村集体账目日清月结,每月收入支出有报表,每年公布一次账目;实用管用的村规民约写上墙,凡是“违法违纪、参加邪教”的村民,一律取消福利待遇;党员义务巡逻队,每天分3班开展巡逻,从不间断;人民监督团按照“四议两公开两监督”制度,每月对村务、财务进行公开监督……干群拧成一股绳,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村里正气充盈,连续20年没有一例上访事件。

“党员干部首先要自律。”常更立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除了坚持跑步锻炼,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新闻看报纸。“我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天天晚上回家脑子里都要‘过电影’,想想明天该干啥。”

随着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常更立愈发意识到要把法治、德治作为硬功实活来抓。他带领村委先后投资余万元建成了“正道文化广场”、“新风大舞台”;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护苗之家”,村图书室每年接待群众读者千余人次;年年评选最美婆媳、最美家庭,大张旗鼓进行表彰。

不知不觉中,西街关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已是硕果累累:女子龙舟队获得全省第一名,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比赛;军乐队、腰鼓队、秧歌队……艺术团体20余个,参与人数多人;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村、全省明星村、全省“五好”村党支部等,各种荣誉奖牌挂满村委会的展览室;村里,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民都说:“我们村都是正气,干邪事的一个也没有。”

每年县里组织综合考评,西街关村都要往前进一名。很快,超过了全镇第一,又追上了全县第一。城关镇党委书记王彦民笑着说:“全镇16个村,有时候觉得像是15个村。为啥?因为不管安排啥工作,西街关村总是冲在最前面,等到督导工作进度的时候,就只有15个村了!”

走进村里的文化服务中心,两条威武的百米长龙高高悬挂,煞是壮观。这是西街关村人又一份值得骄傲的记忆。年春节,村民把这两条长龙舞上了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的舞台,青赤双龙上下翻飞、腾挪辗转,舞出了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

去年村“两委”换届中,几位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年轻人入选,给班子队伍注入清新活力,让常更立倍感欣慰,“年轻人思想开阔,跟得上形势,有事冲得上去。”

清晨五点多,在村头的西湖边,一个满头白发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迎着第一缕朝阳奔跑,他的步伐坚定而从容。雄鸡报晓,西街关村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晨练的人渐渐多起来。老支书身后,奔跑的队伍也越来越长……

周青莎

《河南日报》(年07月07日第03版)

原标题:《南乐县这位老支书的事迹登上《河南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乐县这位老支书的事迹登上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