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台海网]
思明区
智慧赋能加快城区发展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昨日上午,思明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思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思明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GDP突破亿元,人均、地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位列全国百强区第23位、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榜首。财政总收入翻番,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形成商贸、金融保险、旅游会展、软件信息4条千亿产业链。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近邻”党建模式获全国
未来五年,思明区将聚焦“一个篇章”总目标、“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四项重点任务,以智慧思明赋能,加快打造年轻的产业、年轻的经济、年轻的社区、年轻的城区,全力建设更加美丽富裕繁荣平安的幸福思明。经济总量力争突破亿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净增家,推动新建20栋以上总部大楼,构筑富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记者柯小娇)
集美区
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昨日,集美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来自辖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区人大代表肩负人民的期盼与重托,依法履行职责,共谋集美经济社会发展大计。
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集美区过去五年和年工作,并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年工作任务。过去五年,集美区先后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福建省县域城市发展“十优”区等荣誉。
五年来,集美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接近亿元,三产比例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首次突破千亿元,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集美区城乡建设亮点纷呈,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未来五年,集美区将从经济综合实力、发展层次、群众生活质量、生态人居环境、文明和谐程度等方面稳中求进、再创新高。(记者宗琴)
海沧区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亮眼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昨日上午,海沧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名人大代表建言献策谋发展,为海沧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湾区贡献力量。
会上,海沧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海沧区砥砺奋进、稳扎稳打,谱写了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篇章。经济发展成绩尤为亮眼,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个百亿台阶,年均增长6.3%,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如今,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三大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海沧产业的重要支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也加速布局发展。
年,海沧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1%;财政总收入、区级财政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4%和15%;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省市平均水平。(记者王晓萍通讯员洪欣琳)
区“两会”声音
思明区政协委员、厦门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会长张国雄: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思明区正加快打造年轻的思明,年轻思明离不开对“老”文化的传承。南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面临年轻传承人断层等困境。建议设立一批南音传习中心,利用思明区各街道文化站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南音爱好者提供定期学习与交流平台。(记者柯小娇)
湖里区人大代表、金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聂保太: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湖里区如何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网,加强社区精细化治理能力,关键在于做细做实网格化管理。建议湖里区在做强街道、做实社区、做活治理上下功夫,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网格员队伍。(记者陈起鸿)
集美区政协委员、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荀山英: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随着集美区的高质量发展,集美成为宜居宜业的新选择。近两年,集美区居住人口逐渐增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利用大数据高效服务群众,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建议打破信息壁垒,让医院信息联动,增加就医的便捷性,医院医疗服务的水平。(记者宗琴)
海沧区政协委员、厦门移动海沧公司总经理曾福明: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随着城市发展,养老问题日益受到
同安区人大代表、福建同集律师事务所主任马福良: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作为汀溪旅游的主线路,千日红三角梅基地、房车公园、西源汤里温泉、顶村顶上人家、堤内村云隐堤内等,每年吸引很多游客,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极大。然而,随着近几年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古坑村至堤内村原有的水泥路面受到破坏,几经修补仍坑坑洼洼,极不美观。建议对古坑至堤内的道路白改黑,改善该区域交通条件,既能方便村民出行,也会带来更多游客,促进汀溪镇乡村旅游发展。(记者林燕萍)
翔安区政协委员,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云武:
台海网12月28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随着翔安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建议结合翔安实际,参考外地经验,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搭建沟通平台、鼓励企业参与、补链延链强链、创建特色培养模式、扩大培训服务供给等方式,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记者陈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