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鄄城这个村庄,竟是抗战时期的绝密地下印刷 [复制链接]

1#
你的健康与欠钱多少有关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lunwen/19488.html

免费发布求职招聘、买卖租房、顺风车等生活信息

"古鄄撷珍(十)绝密使命冀鲁豫日报地下印刷厂在鄄城纪实前言鄄城边庄

边庄村在李进士堂镇境内,距鄄城35华里,距镇驻地1华里。东临李黄庄村,西靠尖堌堆村,北有黄河大堤环抱,南有四支干水渠环绕,地理位置优越。但是,该村原址不在此地,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为保黄河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求滩区村庄迁至黄河大堤以内,原村庄遂成良田。故有新老边庄之别。

老庄在新庄西北约3华里处,西、北两面由滔滔黄河环绕,南面和东南面是高大而绵长的黄河大堤:西与芦井村、北与苏门楼村举目相望,东与盛庄相连。村内一条大街,东西走向,长约1华里;村中有三口老井,分布村内西、中、东三处,水质清冽甘甜,年复一年,从不干涸。新房旧屋高低不等,错落无序,虽房台高筑,也难免黄患之害。纵然如此,边氏族人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已愈二百余年,边氏族人以忠孝为本、耕读传家,根深叶茂,瓜瓞绵绵,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至今已传十余世。但为响应上级号召,虽恋恋不舍,还是毅然迁出。

现在全村边氏族人已近千人,在外工作者约占40﹪,县处级干部达三十余人,部厅级干部四人,大学生百余人,研究生数十人。近百年来,边氏族人爱国爱乡,尊祖敬宗,和睦相处,吃苦耐劳,耕读传家,追求正义进步,已凝成优良族风家风,此皆赖宗脉不紊、祖泽宗德庇佑之所致。在反帝反封,特别在抗日反蒋及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绝密使命冀鲁豫日报地下印刷厂在边庄纪实

《冀鲁豫日报》印刷厂在鄄城边庄纪实

抗日战争初期,山东鲁西党委创办了《鲁西日报》,冀鲁豫区党委创办了《卫河日报》,年两报合并,名为《冀鲁豫日报》。它是冀鲁豫区党委主办的机关报,陈沂任社长总编。当时在边庄印刷厂工作的高永翠同志回忆说:“那时(指陈沂任后),张鲁泉同志是冀鲁豫日报社社长兼书店经理,印刷厂是李华的厂长,王坦是指导员,我是工务上,下边是班、排上,其余是工人,全体人员五十人左右。单位直属于冀鲁豫区党委。”(摘自高永翠同志年2月4日来信)。《冀鲁豫日报》印刷厂年秋迁到鄄北边庄村,年秋迁出,历时三个年头,从未出现意外,对夺取抗日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迁往边庄的原因

据张鲁泉同志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日报》铅印厂机器设备相当陈旧,只有一台铅字八页印刷机,还是手摇的。所有的铅字盘也只有一套不完整的老五号,只能印一些宣传材料,排版所缺的字不得不用手刻在铅坯上,然后用手盒子翻。我们就这样勉强进行工作。然而,对这样陈旧落后的设备,原鲁西区党委却视若珍宝,生怕被敌人发现破坏。

年以前,这个印刷厂曾在昆山、范县、冠县、朝城的结合部多次转移,虽然日寇多次扫荡,但从未遭到破坏。年春节前后,在冠县园庄挖了个地下室,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后来鲁西北城里的伪军如冠县的齐子修、朝城的温大可、南乐的XXX,都在蠢蠢欲动,对印刷厂构成极大威胁。这年春节刚过不久,张鲁泉同志肚子上长了个疮,住在南乐县康宋庄养伤。4月3日,朦胧中听到墙外有挖战壕的拍土声。张鲁泉同志马上吃力地坐起来,用火柴点燃了桌上的小油灯。这时房东大哥进来看他,他对房东说:“墙外有动静,你看看有什么人?”大哥马上出去,凭着院子的矮墙往外一看,只见一片带铁帽子的人走来走去。大哥马上回到张鲁泉同志床前,叙说了以上的情况。张断定那些人不是*子就是伪军,因为八路军虽有缴获的铁帽子,但一般不戴它。而墙外的敌人是干什么的呢?大概是做扫荡的准备。

后来,事实证明,对4月3日那天情况的判断是正确的。过去,敌人扫荡是在收麦之后,或是在高粱收获之后,可那天的扫荡非同一般,他们对解放区实行了突然袭击。结果我们的干部被抓去了十几人,如田横、马诚斋、吴亚南等同志,牺牲的有原鲁西北的《抗战报》社长孙仰周同志和《冀鲁豫日报》社的通讯员段和子同志。这次扫荡之后,敌人在南乐县福谌集一带又修了几个炮楼,这将严重影响了我们印刷厂的安全。一天,区党委指示要迅速把印刷厂迁到鄄城北部的边庄。

鄄城大事小事交朋友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