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也是历史上最为有名、剧目最多、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丰富、规模最为宏大的佛教戏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因此被视为戏曲的鼻祖。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装、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唱腔初为花鼓调,明末大平调兴起后,因其动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枪,雄浑豪放,适宜目连戏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为大平调。既可登台演出,又可扎扬表演,游街时鼓乐齐鸣,三眼枪助阵以壮行色。北宋时开封已有连演七天的记载。北宋沦亡后,北方的目连戏演出在史料中几近消失,因而长期未受到重视。而南方各省的目连戏却如火如荼,频频见诸文人笔记、小说、方志等文献。2、其实,目连戏并未在中原民间绝迹。我们“爱心摄影俱乐部”在年9月“走进南乐献爱心”活动间隙在南乐县西邵乡五花营村拍到了一场精彩的目连戏。上图为目连戏开演前的耍狮子。3、4、5、每到村里上演目连戏时,场院里早早就坐满了来看戏的村民们,他(她)们边干着手里的活计边有说有笑地看着自己喜欢的目连戏。由此可见,目连戏在河南、在南乐是那么的接地气、受人欢迎。6、手持目连戏道具的村民演员们。7、目连戏乐队里吹喇叭的这位老人已经是七十有三了。8、等候上场的演员。9、这些村里的演员,中年以上的居多,但演起戏来各个精神气儿十足。10、为目连戏伴奏的小乐队也基本以老人为主。11、一个被目连戏吸引的男孩子。12、跟着奶奶看大戏。13、《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等传奇剧本相继行世,多以目连母被打入地狱,受到各种磨难、报应,目连不避艰险,遍游地狱寻母,求佛救母为主要情节,同时宣扬封建孝道、宗教迷信和因果报应,所以目连戏现场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小*”。图为“小*”演出间隙还不忘拿出手机拍照。14、如今在南乐,能够演出目连戏“绝活儿”的人越来越少,继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迫在眉睫。15、16、“小*”啊,谁敢让你拍呀?!哈哈哈哈哈哈……17、孩子们看起戏来津津有味。18、19、看戏的老人。20、编着草活儿看着戏的村民大姐。21、22、不用出村就能看上目连戏,这就叫“接地气”。23、24、25、26、27、同行的美女与戏中的小演员合影。28、哈哈哈哈哈哈……29、30、31、32、33、34、演戏的奶奶被一旁闹着非要买冰棍的孙子弄得手足无措。35、乐队里的年轻人。36、“爱心摄影俱乐部”负责人
刑警视觉(右)与南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传承人张占良(左)。37、“爱心摄影俱乐部”部分人员与南乐县委宣传部等领导和演出人员合影。
图片来源:
刑警视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