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话说大名21村落之旧治乡 [复制链接]

1#

旧治原名南乐镇,曾先后三次为大名县治所,共历时年。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大名县治从府城(今大街乡大街村)迁至南乐镇(今旧治村),历经北宋末期、金朝、元朝初期,历时年。元宪宗二年(),县治从南乐镇迁回府城,府县同廓,历时20年。元世祖至元九年(),县治从府城复迁至南乐镇,历经元朝中后期和明朝初期。明洪武三十一年(),县治从南乐镇迁回府城历时年。永乐九年(),县治又从府城迁回南乐镇,历经明朝和清朝初期。乾隆二十三年(),县治从南乐镇复迁回府城,历时年。8年后,这里不再为大名县治所,故名为旧治村。年建旧治乡,年2月原殷李庄乡并入旧治乡。

旧治乡位于县城南部和东部,乡政府驻地在旧治中村,距县城3.8千米。东北与大街乡交界,东与龙王庙镇接壤,南与河南省南乐县毗邻,西与西未庄乡相连,北与大名镇交错。乡域面积58.5平方千米。年辖50个行政村,户人,耕地亩。土质以重壤、中壤为主,轻壤次之,东部盐碱地面积较大。

旧治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治村分为东、中、西三村。该村在西,故称旧治西村。旧治东、旧治中村名来历同旧治西村。

康庄,村名来历不详。

高庄西,早年高姓在此定居,村名高庄。后分为东、西二村,因该村在西,故称高庄西村,简称高西村。高庄东,村名来历同高庄西。

大王村,村名来历不详。

未店,早年此处是交通要道,有未姓在此开店铺,后成村落,称未店。

宋曲,村名来历不详。

逯堤南,逯堤原为堤名。旧志载:逯堤在大名旧县(今旧治)东南三里。相传古时戚里氏居此,有堤以避水患,故名逯堤。后渐成村落。年分为南、北、中三村。该村在南部,故称逯堤南。逯堤中、逯堤北村名来历同逯堤南。

小逯堤,该村在古逯堤之小段上,因堤得名,称小堤。

胡庄,因历史上胡姓较多,故称胡庄。

徐楼,早年这里有徐姓地主颇有家财,盖有高大楼房,人称徐家楼,久之成为村名。

邱堤,此处原是一段残堤,有邱、贾二姓在此定居,名邱贾堤村。后贾姓渐衰,改为邱堤村。

西任庄,古时该村任姓居多,称任庄。后因东北部还有一个任庄,年5月更名为西任庄。

张潭村,早年村旁有一个深水坑,常年不枯,称为潭。村中张姓居多,故称张潭。

崔厂,该村历史上崔姓居多,故称崔庄。后来附近的窑场村并入崔庄,又称崔场、崔厂。

东老堤,因地处一段老堤之上,西部也有以老堤命名的村,为示区别,故名东老堤。

颜场,相传明代此处是颜姓的打谷场,后成村落,故名颜场。

潘场,明代此处是潘姓的打谷场,后成村落,故名潘场。

纸坊,清末该村有一叫郑国栋的人,造纸手艺较高,他将技术传授给很多村民,以致全村尽是造纸作坊。郑国栋死后,人们为纪念他,称村名为纸坊。

豆腐营,历史上该村做豆腐远近闻名,故称豆腐营。

莱园,此地先有周姓定居,明代是郭增光(曾任明万历朝都察院长官,称督堂。因被免官,隐居大名)菜园,后成村落,故名菜园村。

东樊庄,相传古时该村群众曾组织起来对抗官府,官府称之为“反庄”,村民取其谐音称为樊庄。后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在东,故称东樊庄。西樊庄,村名来历同东樊庄。

南周庄,因周姓最早在此定居,原村名为周庄。又因北部有重名村,为示区别,年5月更名为南周庄。

东王庄,原村名称沙窝,后王姓在此定居,嫌村名不雅,改为东王庄。

东杨村,该村原建有玉皇阁,距县城7里,时称七里阁。后杨姓居多,改村名为东杨村。

李一牌,此地早年屡遭水患,元朝时孝子李茂率众筑成一条防洪堤,人们为纪念他,称李茂堤。后因长达十多里的李茂堤上自西向东坐落了九个村庄,人们按序号称为李茂堤一至九牌。该村序号为一,故称李茂堤一牌,简化为李一牌。该村许姓较多,别名许牌。李二牌,村名来历同李一牌,该村一度韩姓居多,别名韩牌。李三牌,村名来历同李一牌,该村李姓较多,别名李牌。李四牌,村名来历同李一牌,该村一度曹姓较多,别名曹牌。李五牌,村名来历同李一牌,该村一度曹姓较多,也称曹牌。李六七牌,村名来历同李一牌,该村一度阎姓、石姓居多,别名阎牌、石牌。李八牌,村名来历同李一牌,该村一度张姓居多,别名张牌。李九牌,村名来历同李一牌,该村一度马姓居多,别名马牌。

于夹河,古时此处低洼,积水如河,中间有一高阜夹在积水之间,后有于姓到此定居,取村名为于夹河。

吴村,明初有吴姓迁于此地定居,故名吴村。

砖桥,该村在旧大名府南门外,早年南门外有一座砖桥。村在桥旁,故名砖桥。

程辛庄,最早马姓在此定居,村名为马庄。后程姓迁入,发展较快,拟改名为程庄,为示废旧立新,村名为程新庄。后“新”演化为“辛”,就成了程辛庄。

秦庄,明初有秦姓从山西迁于此地定居,故名秦庄。

南韩庄,有韩姓从山西迁入此地定居,渐成村落,故村名为韩庄。后因县内北部有重名村,故改名为南韩庄。

郭场,明代郭增光曾任明万历朝都察院长官,因被免官,隐居大名。此地曾是郭增光的打谷场,故称郭场。

殷李庄,明代有李姓迁于此地定居,村名为李庄。清代又有殷姓从本县升斗铺村迁于此地,且发展较快,后改名为殷李庄。

前南门口,该村在宋代大名府南门附近,名南门口。又因附近两村均称南门口,该村在前,更名为前南门口。

孔庄,明初有巩姓到此定居,原名为巩庄。若干年后,巩姓断绝,外人称之为“空庄”。后又有人来此定居,嫌“空”字不吉利,因“空”与“孔”谐音,改名为孔庄。

东陈庄,明代上叶,有陈姓来此定居,故名为陈庄。因西部还有一个陈庄,为示区别,年5月更名为东陈庄。

三里店,早年有人在此处开设店铺,后渐成村落,遂成为村,且距县城三里,故称三里店。

问题来了:

1.旧治几次作为大名县治所?

2.大名县内有一条“李茂堤”,堤上自西向东坐落了九个村庄,你知道是哪九个村庄吗?

欢迎来稿

内容涵盖:政务公开、教育要闻、校园快讯、教师故事、教育教学、家庭教育等。可直接投稿(邮箱:cshh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